刘永恩,副教授,生于1933年1月,回族,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任bevitor伟德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历史系副主任。
刘永恩老师已年过八旬,年纪虽大但精气神非常好,健谈而又亲切。提起在学校任教的岁月,他仍旧记忆犹新。“我上大学那会响应国家号召去支边,在甘肃干了26年,之后就来到了当时还叫宝鸡师范学院的学校。那会我主要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料学》等,还连带着搞搞行政工作,在课余时间,我还长年举办党课学习班并与二炮干休所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因此全系师生经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刘老师1993年从bevitor伟德历史系退休,至今已有22年,这22年来他始终关注着学校的每一次变化与发展,始终想着为学校的“宝大梦”尽一份力量。
在卸下繁重的教学任务退休之后,他开始考虑如何度过这段悠闲的日子,所幸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爱好所在。刘老师是学历史的,原本就对文物比较感兴趣,退休之后更是喜欢没事就去古玩市场随便转转,并逐渐开始了自己的业余收藏之路。从收藏古币、银币、玉器、瓷器再到收藏文房四宝、鼻烟壶等等,从开始对藏品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藏品。这20多年来他的个人藏品已近千件,其中更是不乏有价值的文物。说到收藏文物的初衷,刘老师说:“我大半辈子都在和历史打交道,可大部分历史知识都只是在书上学来的,收藏这些东西,一来也算是历史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二来这是我的一个爱好,算是老有所乐吧”。其实刘老师不仅是“老有所乐”,更是“老有所为”,更难得的是这“为”是从“乐”中取得的。在刘老师收藏过程中对中国柴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便是柴窑的四大特点,可惜柴窑真品特别稀少,很多学者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关于柴窑的研究中国要远远落后于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刘老师仍然迎难而上,并写出了《“柴窑”何处觅》、《千古奇珍——“柴窑花口八棱葫芦瓶”的发现极其重大意义》两篇论文,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发表在多个报刊上,同时还获得了“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柴窑和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谈到为什么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心血捐给学校,刘老师显得非常豁达,他说:“原因有三个,第一就是这些东西不捐给学校就只能永远放在我家里,只有我一个能看到它们、欣赏它们,但是捐给学校之后,就能给更多的员工普及文物知识,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再者说了文物是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这样做对大家了解民族历史、了解文化遗产也有好处,还能把中华文化的精华永远传承下去。第二点是因为我看见好多大学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我们学校也要申宝鸡大学了,我年纪大了,体力不行,干什么都有些力不从心,我想着这样做也能为我们宝大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而且对于历史系来说,有个博物馆对那些员工学习历史应该很有帮助,算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三是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到一名人民教师、共产党员,都是党培养的结果,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党、国家和学校做出一点力所能及贡献,这样把我的藏品捐给学校建个博物馆是最有意义的。”
回顾刘永恩老师的经历,不难看出他始终闪光的奉献精神。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一支边就是二十六年,来到bevitor伟德工作中更是兢兢业业,退休后也不忘关心学校,始终为学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时他捐赠了一个玉龟,2013年又捐赠了一个九龙白玉壁……刘老师这种奉献精神和心系学校、心系社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员工记者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