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陆续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结果,bevitor伟德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经费达3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3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化学化工学院王晓玲教授、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周建宏副教授、化学化工学院段东柱博士等主持的项目分别获面上项目立项资助,地理与环境学院马莉副教授、赵倩博士和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王亚峰博士等主持的项目分别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1项一般项目、2项西部项目。其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剑清教授主持的项目获一般项目立项资助,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窦开虎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真副教授等主持的项目获得西部项目立项资助。
今年,bevitor伟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项目类型、立项经费方面均取得了崭新成绩。从项目类型看,面上项目的立项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3项面上项目均属于医学领域,打破了bevitor伟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零立项的局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从立项经费看,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缩减立项经费、降低立项资助率的情况下,bevitor伟德本年度立项经费同比2019年增长了31.9%。(科研管理处 文/许小莉 审核/王晓玲)
2020年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简介
王晓玲,博士,化学化工学院,三级教授
研究领域:天然产物化学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TrxR抑制作用的含烯丙醇单元卡萨烷型二萜抗癌活性分子新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82073727
资助金额:55万元
项目简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抑制剂是极富前景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本项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药用植物青风藤的一株新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类新的基于TrxR抑制作用的抗癌活性分子---含烯丙醇单元的卡萨烷型二萜,拟以此为线索开展研究。首先,采用OSMAC策略对菌株进行大批量发酵,超滤亲和技术从菌株发酵物中快速筛选具有TrxR亲和作用的活性分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指导活性分子的细致分离。进而,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TrxR抑制活性及细胞毒活性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重点研究含烯丙醇单元的卡萨烷型二萜及其结构修饰产物的活性及构效关系。最后,利用生物质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活性分子在TrxR上的作用位点及作用方式,并借助系统药理学阐明其作用机制。项目的完成可望获得具有TrxR抑制活性的新型抗癌药物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
周建宏,博士,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定制化骨缺损植入修复体研发与应用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聚醚醚酮基骨科植入体表层结构设计及其骨固定强化机制
项目编号:82072075
资助金额:56万元
项目简介:针对聚醚醚酮(PEEK)基骨科植入体与骨固定度差对其临床应用的制约,通过3D打印快速成型、离子注入、水热生长等手段,在PEEK基骨科植入体表层设计并构建孔壁表面具有“三维纳米结构形态氟掺杂羟基磷灰石(F-HA)”膜层的多孔结构,使其与骨形成强机械嵌合和骨整合,并具备抗菌功能。摸索表层呈多孔结构的PEEK基骨科植入体制备工艺,阐明孔壁表面“三维纳米结构形态F-HA”膜层的构建方法、形成机理以及与PEEK的结合机制,厘清植入体力学性能和表层结构稳定性与其表层结构形态和制备工艺的关系,阐明表层多孔结构参量(孔径、孔隙率、孔隙连通性、形状)、 “三维纳米结构形态F-HA”(纳米棒、纳米纤维、纳米片)及其F掺杂量对成骨相关细胞、细菌、新骨形成以及骨长入的作用效应与机制,确立PEEK基骨科植入体表层结构呈高结合强度、骨整合性能、抗菌性、与骨能形成强机械嵌合的优化构建方案,达到强化其与骨固定度的目的。
段东柱,博士,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肿瘤靶向治疗与先导化合物发现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五味子三萜逆转HECTD3泛素化修饰p62诱导自噬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耐药的研究
项目编号:82073316
资助金额:57万元
项目简介: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具有高度异质性,三阴性乳腺癌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且预后不良,是目前乳腺癌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前期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HECTD3可以通过促进p62泛素化诱导自噬,从而增加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敲低HECTD3以克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耐药,我们筛选得到几个五味子三萜可以抑制HECTD3介导的p62泛素化。基于扎实的前期基础,我们提出如下科学假设:HECTD3通过泛素化修饰选择性自噬受体p62增强其自噬受体功能,增加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存活而产生耐药,而小分子化合物五味子三萜PC3-15可抑制这个过程。本项目将:1、研究HECTD3在自噬和耐药中的功能;2、解析HECTD3促进自噬的分子机制;3、研究五味子三萜逆转三阴性乳腺癌耐药的功能和机制。本项目的完成将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标和候选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转化价值。
马莉,博士,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土壤生态与区域水土资源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名称:关中平原典型土地利用下蚯蚓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项目编号:42007006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关中平原土壤季节性干旱问题日益突出。而蚯蚓作为该区域一种大型的土壤动物,通过其取食、掘穴、吞吐、排泄等一系列活动改变着土壤结构,进而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项目以蚯蚓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壤物理学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蚯蚓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化研究蚯蚓巢穴结构与构型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枯落物组成等,明确蚯蚓种群特征与巢穴构型之间的关系;探究蚯蚓巢穴优先流特征,阐明蚯蚓巢穴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机制,建立蚯蚓巢穴结构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储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蚯蚓扰动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本项目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蚯蚓在区域土壤水文效应中的作用,以期为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服务。
赵倩,博士,地理与环境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环境工程材料腐蚀防护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碳钢表面负载三嗪二硫醇类缓蚀剂的仿生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及耐蚀机理研究
项目编号:22002002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针对目前仿生超疏水膜尚存在超疏水结构的机械稳定性和耐蚀持久性较差的现状,基于“荷叶效应”原理和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理论基础,本项目拟采用电化学诱导溶胶-凝胶法制备粗糙多孔的二氧化硅薄膜,以此为骨架负载环保高效的三嗪类缓蚀剂并电泳填充超疏水二氧化硅颗粒,在碳钢表面构建仿生超疏水复合膜,借助电化学、SEM、EDS、XRD、CA、AFM、XPS、分子动力学、吸附热力学、量子化学计算、腐蚀反应动力学等多种技术方法研究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通过对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技术和负载缓蚀剂的吸附行为的研究,阐明超疏水复合膜的耐蚀机理。本项目提出将高效缓蚀剂引入超疏水结构的新思路,制备方法简单可控,原料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有望为获取性能良好的无氟超疏水表面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王亚峰,博士,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科学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电力系统中的部分同步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12005006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电力系统作为一个真实的高维时空系统,其能否稳定运行与国家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本项目拟采用同步斑图理论去研究电力网络中的部分同步现象以及其产生的机制,尝试解决电力系统分析中遇到的两个焦点问题:(1)电力网络中部分同步的特征、产生条件以及稳定性判据;(2)频率分布对电力网络同步的影响以及基于频率的同步优化。本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复杂系统宏观动力学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解,也为电力网络系统的优化和调控提供理论借鉴。
李剑清,硕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古书系统中诸夏族群传说与文化记忆
项目编号:20BZW079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世本》《尚书》《国语》《左传》《逸周书》《史记》《帝王世纪》《路史》《山海经》《诗经》《楚辞》《拾遗记》等古书系统诸夏传说为研究对象,寻绎古书系统诸夏传说的文化记忆,思考华夏文明起源以及华夏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价值、认同逻辑。是在“地域分野:汉晋之际文士流徙与文学”国家社课项目研究基础上,对上古三代历史的文化记忆的追寻。
窦开虎,博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副教授
研究领域:元明清戏曲文献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项目名称:现存明清杂剧文献版本考
项目编号:20XTQ003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现存明清杂剧文献版本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著录、客观准确地评介所有现存明清杂剧,体现明清杂剧文献版本整理和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前沿动态。项目是第一次将现存明清杂剧文献版本作为一个观照对象予以全面考察的有益探索,通过研究,明确明清杂剧研究历史、了解明清杂剧文献版本的真实状况,为今后戏曲研究奠定基础。
王真,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项目名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间互动研究
项目编号:20XDJ013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是在以中国共产党领袖、理论工作者为主的两大群体间互动中展开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本课题以延安时期作为考察背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性问题出发,通过对两大主体群之间理论互动的条件、路径、领域、机制、特征及效用的系统研究,探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规律,为当前从主体切口激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