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ETVlCTOR1946内容

bevitor伟德获批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8日 16:14 来源: 点击次数: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等部门陆续公布了2021年项目评审结果。bevitor伟德获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立项共计11项,总经费达298万元。立项数量同比增长22.2%。(科研管理处 文/许小莉 杨宏伟 审核/王晓玲)

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简介

凡明锦,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润滑材料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合成润滑剂生态毒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基于分子结构的毒性调控研究

项目编号:52175156

资助金额:58万元

项目简介:润滑剂在全世界用量大,使用过程中由于失效废弃、溅射、泄漏、处置不当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被排放到环境中,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生态毒性是润滑剂污染环境的主要形式之一。基于前期研究,本项目拟开展合成润滑剂生态毒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基于分子结构的毒性调控研究。在单一模式物种毒性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以及物质传递/能量流动关系,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辅助构建由三级水生生物和三级陆生生物(土壤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陆生植物)组成的生态毒性评价体系;通过研究聚醚油、合成酯、离子液体等典型合成润滑剂的生态毒性,明确其毒性与分子结构间的构-效关系以及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实现合成润滑剂的生态毒性调控。本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开发环境友好合成润滑剂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而且可对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冯海涛,博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聚集诱导发光超分子材料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AIE超分子纳米递送体系的构建及诊疗一体化研究

项目编号:52173152

资助金额:58万元

项目简介:将传统的荧光光敏剂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光稳定性差以及生理条件下光敏剂容易发生聚集导致荧光淬灭。因此,开发新的诊疗体系势在必行。本申请拟合成一系列具有刺激响应的负电性杯[4]芳烃主体化合物和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正电性荧光光敏剂,通过静电吸引加强的主客体作用调控它们的光物理性质,提高聚集态光稳定性和活性氧产生效率,抑制光敏剂在体内循环过程中的细胞暗毒性,研究体内体外超分子组装及生物成像过程,探索抗肿瘤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AIE超分子纳米材料高渗透长滞留效应实现肿瘤靶向的定向运输,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中通过pH响应断裂杯芳烃上缘修饰的酸敏感基团或者竞争性置换释放包裹的AIE光敏剂,恢复其细胞暗毒性和光动力治疗性能,二者协同作用将显著提高抗肿瘤活性。该项目将为建立新型肿瘤靶向的超分子纳米递送体系和高效精准的诊疗一体化平台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持。

王乐,博士,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生物质谱分析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深度学习联合多组学方法探究 甘露消毒丹通过肺-肠轴调节免疫失衡保 护肺损伤的分子机制

项目编号:82104682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中药方剂的“肺肠同治”特性在肺损伤治疗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方剂中显效成分的筛选与免疫调节机制分析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本项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方剂免疫活性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智能化全景式分析体系,探究甘露消毒丹保护肺损伤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方剂成分-免疫靶点相互作用的智能识别,筛选甘露消毒丹的潜在免疫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甘露消毒丹对肺损伤大鼠肺-肠轴的影响,通过多组学结合血清药物化学、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大鼠肺组织免疫靶点、肠道代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获取方剂疗效相关的主要显效成分、关键免疫靶点与代谢物,以及核心信号通路,揭示甘露消毒丹通过肺-肠轴调节免疫失衡治疗肺损伤的体内作用机制。本项目通过人工智能、高通量生化分析与网络分析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一种针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及中药体内作用分子机制的现代化研究新策略。

韩云燕,博士,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润滑材料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分子结构调控下镁合金表面离子液体的成膜特性及润滑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52105168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镁合金在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塑性加工仍然缺乏有效的润滑剂,从而影响镁合金的应用及发展。而目前对镁合金润滑剂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含氮、磷、硫等元素的添加剂和纳米添加剂上,镁合金润滑剂的分子结构设计缺乏理论基础,润滑剂在镁合金表面的成膜特性及润滑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项目拟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吸附特性的酯类离子液体润滑剂,系统研究离子液体结构对镁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润滑剂和镁合金之间的表界面行为研究,揭示该类润滑剂在镁合金表面的吸附特性;通过化学表征方法研究润滑剂和镁合金之间的摩擦化学反应机制及成膜机制,揭示镁合金润滑剂的润滑作用机理。得到离子液体结构、成膜特性和润滑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镁合金的高性能润滑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许俊莲,博士,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项目类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一类非独立样本的密度函数的最优小波估计

项目编号:12101014

资助金额:24万元

项目简介:AANA序列是一类重要而广泛的相依序列,其密度函数估计问题在多元统计分析、可靠性理论以及复杂性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小波具有多尺度分解、刻画函数空间及提供快速算法等优点,使得小波方法在解决无噪声独立样本密度估计问题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最优和自适应的收敛结果。本项目拟利用小波方法解决AANA样本密度函数的估计问题。特别地,基于该样本,将重点讨论一类重要的加权分布密度估计模型。通过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和阈值函数构造小波估计器。首先,对密度函数的光滑性不做任何假定,讨论其在加权分布密度估计模型下的相合性。其次,在局部Hlder条件下,分析小波估计器的最优点态收敛阶。最后,通过选取规则优化小波估计器,构造数据驱动估计器,获得完全自适应的最优小波估计。本项目预期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扩充小波方法在非参数统计估计中的应用范围,并为其它相依样本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郭沈青,博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级教授

研究领域: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接触层叠视角下的陕南方言史及重建方法研究

项目编号:21BYY013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陕南方言史是一部多源接触层叠的历史,以同源分化的谱系树模式难以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本课题融汇“接触理论”和“层次理论”,提出“接触层叠”理论模型解释陕南方言史。课题使用参照析层法,通过参照析层(参照移民史和源方言离析方言的历史层次)和参照定位(参照移民史和方言定位历史层次的时代和区域)两个步骤,重建陕南方言史。课题通过陕南方言史的重建,提出了区域语言史接触层叠的理论模型和参照析层的研究方法,这无论对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模式还是对区域语言史的重建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盛国,博士,政法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周秦历史文化

基金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先秦时期中原与北方边疆族群互动交融研究

项目编号:21BZS114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运用地理气候环境理论和远距离传播理论,将中国古史的叙述与考古资料和古文字资料互证,在全球史的视角下引入亚洲内陆边疆的研究范式,思考先秦时期中原与北方族群互动问题。力求解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演进历程,探寻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系统中的精神坐标,寻求中华民族生长壮大的“中国记忆”,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韩虎泰,博士,政法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历史地理学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明代南海海防聚落地理调查与中外文献的互证研究

项目编号:21BZS068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明代南海海防聚落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订明代南海海防聚落文献资料长编,在此基础上展开田野地理调查,通过观察、测量、拍摄,并借助详细的区域地图、GIS和谷歌遥感地理数据采集海防聚落遗存的地理要素和空间信息,进而聚焦到南海海防聚落层级关系及整体空间结构、明代南海海防聚落体系综合防御功能、14-17世纪中期南海海域多元力量竞逐背景下海防聚落的运作实态及其演变等系列问题,揭示明代国家海洋战略的地方实践及明代南海海防聚落问题对明代整个海陆格局转型的意义。

张硕,博士,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朝鲜语史

项目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项目名称:《朝鲜语借字表记字典》编撰

项目编号:21XYY008

资助金额:20万元

项目简介: 本课题通过整理朝鲜语借字表记文献,探明每个借字表记字在各文献中的借字类型、字音及字义,并录入计算机建成数据库。通过调取数据库信息,并以每个借字表记字为条目,按照描写原则、系统原则、简明原则等字典编辑原则,编撰成《朝鲜语借字表记字典》。

马多秀,博士,教育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农村教育,德育原理

项目类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

项目编号:BEA210117

资助金额:20万

项目简介: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教育情怀是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质性条件,是乡村教师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以关怀、智慧、责任和奉献为情感基石,把整个心灵献给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情感取向和态度。本研究探讨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内涵和价值、表征指标、生成机制,并提出提升新时代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路径与策略。

栗珊,博士,美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绘画理论与实践

项目类型:国家艺术基金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

项目名称:《21世纪·中国速度》

项目编号:27040220190522635129

资助金额:10万元

项目简介:进入21世纪,“速度”成为了见证中国飞速发展的关键词。本项目由三幅画组合而成,画面中表现了三种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的列车在轨道上快速行驶的状态,从森林到山川,从荒野到城市,穿越了整个中国。三种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的列车见证了中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它们成为“中国速度”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首先,在画面中构建一个四维的空间画面,即三维的空间和时间(速度),就是通过传统绘画的三维空间和列车的运动速度来营造画面。其次,从图像感中寻找绘画性和水性媒介的绘画语言,突出图像背后传递的情绪和意义。再次,有意弱化色彩因素,将画面中的冷暖关系限定在预设的灰度内,分别采用了灰绿、灰蓝和灰紫褐的色调,这三种色调暗含了追忆、怀念与时间流逝的语意,切合了作品关于时间、空间与速度的思考。最后,该项目表现的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它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21世纪中国人集体精神感受的集中体现。它象征了21世纪中国飞速发展的记忆与反思,同时也暗含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