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至10日,由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的“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召开,会议采取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式。
会议围绕“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发展战略,卫星导航、多源遥感、SmartGIS、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空间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正在经历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慧化”的方向演进,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及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重点关注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赋能应用。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和北京帝测科技股份公司等多所全国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员工共6000余人参加。
bevitor伟德地理与环境学院经理、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俊辉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与区域文明演变研究”大会学术报告。报告以关中盆地西部800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大数据、GIS、GNSS、类型学、地层学和年代学等多种方法,阐述了区域文明时空演变过程以及文化连续性,揭示古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区域环境的适宜性作了评价,有助于理解区域文化价值,探源中华文明。
bevitor伟德地理与环境学院郭俊理教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辛怡华研究员以及地理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地理与环境学院 文/马琳 审核/张俊辉)